核三停用 風險結構整體變更
- EKKO qiu
- 9月1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
核三停用不是“電不電”的二元題,而是“要把哪些風險搬走”的工程題。把電網韌性、燃料安全與價格治理做到位,核能才有可能在正確的地方與方式重新進場,否則只是在「風險搬家」。
法規與民意:技術「可重啟」,政治「未過門檻」
2025/5/13 修法已把核電最長運轉年限放寬到 60 年,並建立重啟程序;但 8/23 的核三重啟公投雖有多數同意,仍因未達 1/4 選民門檻而不成立——法律上留了門、政治上暫時關著。
能源安全:LNG 依賴更高,抗封鎖能力更弱
核三停用後,夏季尖峰與 AI 帶動的新增負載,多以天然氣補上;台灣近月仍增加 LNG 進口。臺灣 LNG 安全存量常被解讀為約 11–14 天,遇到外部壓力或運補中斷,風險不容小覷。
系統成本與碳排:短期多由燃氣與燃煤承擔
2024 年台電系統發電中,化石燃料占比約 80%;台電累積虧損與燃料成本壓力在增。核三退場使低碳基載占比下降、邊際電價更受國際燃料波動牽動。
場址風險:恆春斷層太近,重啟的地質門檻很高
官方地震危害報告載明:核三距恆春斷層系統約 0.7 公里。就算機組本體升級可達標,近斷層的場址風險與疏散可行性仍是“政治—社會—工程”三重關卡。2001 年「3A 事件」雖無外釋,但也提醒了場外電源與極端情況下的脆弱點。
尖峰與產業:負載創新高、彈性資源不足
去年(2024)夏季負載創新高;半導體與資料中心用電快速成長,卻還沒有等比例的儲能、需求回應與區域微電網來兜底。這使「電夠不夠」逐步轉變成「在最壞情境下電網撐不撐得住」。
我的結論:與其糾結核三“要不要”,不如先把“撐得住”做滿
‧ 0–3 年:把電網韌性當專案戰備來做——增加 LNG 庫容與供應多元化、強化南北輸電瓶頸、加速 4–6GW 儲能與高彈性需量反應、擴大關鍵負載的微電網與備援。(這些比討論延役更能秒降風險曲線。)
‧ 3–7 年:把價格機制與風險保費透明化,逐步反映成本,減少台電結構性虧損,否則所有選項都會「看起來」太貴或太難。
核能的下一步(若社會願意):換址而非硬啃核三。對具活動斷層或疏散困難的場址,不建議重啟;若要評估先進核/SMR,應採新選址原則(避開能動斷層、冷卻與疏散條件優先、靠近用電大戶以減少輸電風險),且與再生能源、儲能、需求面工具形成「低碳組合拳」。法規已開窗,但必須讓安全評估、廢料路徑與在地回饋機制先跑在前面。
![「善用時間電價效益]大同攜台北高爾夫俱樂部,做表後儲能年省34萬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94d91f_87b64e9876224a65a38c8c7cd52e3fb6~mv2.webp/v1/fill/w_800,h_533,al_c,q_85,enc_avif,quality_auto/94d91f_87b64e9876224a65a38c8c7cd52e3fb6~mv2.webp)

